莆田故事:塑泥人手艺濒临失传
栩栩如生的泥人吸引市民好奇观赏。
圣诞节来时,张安正应景捏了个圣诞老人。
这几天,在市区福兴路上,一名年过半百的男子正坐在小凳子上捏着泥人,他的箱子上放着各式各样的面塑泥人,有孙悟空、小鱼、小牛等,个个惟妙惟肖,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观看。
这名塑泥人的师傅名叫张安正,山东菏泽鄄城县人,今年55岁。这些年,他一直辗转于全国各地塑泥人,这是他第一次来莆田。他用祖传的手艺塑了30多年泥人。“以前在老家,有很多人捏泥人。如今,年轻人都外出闯荡了,也没人愿意学。”张安正无奈地说道。
泥人面塑是我国一门传统民间艺术,俗称捏面人。它以泥巴陶土为主料,调成不同色彩,用手和简单工具,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。由于它的色彩丰富,造型生动,所以在民间流传很广,深受人们喜爱。面塑一般都是在街头巷尾,现场制作,现场出售。
就在说话间,张安正的双手正在捏一头“牛”。只见他正捏起面团,在手中揉、搓、补、捏,再用小竹刀点、切、划,没几下,一头“牛”的模样初见成形。
他告诉记者,他是成年后才学这门手艺,传到他这里是第三代了。以前是他的父母在塑,现在他的父母不在了,就由他接着塑。之前,他在北方一带塑泥人,但现在北方天气冷了,他本想去福州,但福州房子的租金太贵,他便来到了美丽莆田,感觉非常不错。
“怎么不让孩子来一起塑泥人?”记者问道。
“他们都在济南工作,风餐露宿的,不适合他们。” 张安正从面前的工具箱中撮下一粒面团,又用小竹刀将其分成两半。
“没想过找传人吗?”
“我也想啊。但没人学,总不能强求人家吧?教人,又不能包人家吃住。”他有些无奈地说道。
“为什么不多加点年轻人喜欢的元素?像钢铁侠、蝙蝠侠之类的?”
“我的泥人主要面向孩子。不一样。”张安正上午在福兴路附近转悠,下午就到幼儿园或者小学门口,等着小孩子放学。“到小孩子多的学校门前,能多挣点。”他说,好的时候一天有100多元收入,平时一般五六十元。
张安正笑着说,他也不指望这赚钱,现在他的孩子都在济南工作了,到全国各地塑泥人,主要是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,也算是旅游了。在采访中,张安正还是对这门老传统手艺找不到传承人感到遗憾。
湄洲日报记者 吴伟锋 通讯员 黄键杨 林威成 文/图